古塔、牌坊、台阁、楼亭
塔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皤赤海镇三阳

塔原来是印度供奉佛骨、佛经的一种建筑文化,东汉时传入我国,最早为洛阳白马寺的大方塔,据有关记载:潮阳市灵山寺中的大颠祖师塔建于唐代长乐四年(公元七八九),塔肥大,塔形高二点八米,底直径一点八米,是采用七十八块规格花岗岩石砌筑而成的,以一片计算精密鼎状拱石当塔盖,是大颠和尚圆寂的墓地
宋代开始,中原建造的塔不再流行肥胖塔体,而是兴建修长的塔形!据有关记载:一棉城练江畔的文光塔始建于宋咸淳三年,明代崇帧八年(公元一六三五)重建,塔体修长呈八角,为补山川的风景塔,塔高四十二米,是七层楼阁式塔。塔原名为一千佛塔,修造时邑人吴仕训见“兴工之夕,有光互空为日星,上下咸以文昌盛之兆”,故把它改名为“文光塔”。
潮州市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据有关记载:“风凰塔建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修长玲拢,八面石砖,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层,塔顶是万斤铜葫芦压顶”。塔建成时潮州知府郭子章概括了塔的气势,写下塔联:“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皤赤海镇三阳”。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也为凤凰塔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
潮汕的塔虽不多,但潮汕的塔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塔体都与中原塔建筑文化一脉相通的。
(from:百度百科)
【祥符塔】在潮阳峡山镇龟山峰顶。明嘉靖二年(1523)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修。塔9级,八棱椎体,砖石结构,实心,高21.06米。塔尖雷击受损。
【文光塔】在潮阳棉城镇中心。始建宋绍兴元年(1131),宋咸淳崐二年(1266)重建。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明崇祯八年(1635)复建,时因地震放毫光,更名文光塔。后几经修缮,1981年重修,保持明朝砖石结构,空心,八面七层,高40米,内有旋形石阶。
【镇风塔】在饶平柘林镇风吹岭西麓。元至正十三年(1353)建。7层8面石塔,高22米,基围16米。有塔栏也有旋形石阶可登各层。
【田宝塔】原名文峰塔。在澄海上华镇龙田村。明万历七年(1579)建。塔高11米,5层6面,用青砖砌筑,二、三层中空,余实心。1981年重修易今名。
【凤凰塔】俗称涸溪塔。在潮州城郊涸溪居委会。明万历十三年(1585)始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高45.8米,基围46.6米,7层8面空心,砖石塔,下两层为石砌,3层以上为砖砌,有旋梯可登至8层,塔顶有铁葫芦。塔基雕刻花卉走兽,有明代特色。系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宝贵的实物。
【三元塔】又称急水塔。在潮州市江东镇鲤鱼山上。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万历三十五年(1607)竣工。高50.5米,基围46.7米,7层8面空心塔,斗拱出檐,砖石结构。内有旋形石阶,各层有石刻浮雕图案。民国7年(1918)地震,震坏塔刹葫芦和最高1层半。
【涵元塔】在潮阳灶浦镇港内村龟山顶。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落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8面7层空心塔,高约43.3米,有旋形石阶。旁有5块石碑刻。因遭雷击,上3层受损严重,下4层多处破裂。
【鳌头塔】在惠来神泉镇鳌头村东鳌头山上。明崇祯元年(1628)建。7层5面实心青砖塔、高16.5米,围基27.8米。
【黄岐山塔】在揭阳榕城镇东北黄岐山上。建于明代,清同治十年(1871)元月初八夜上部被雷击坏,民国22年(1933)重修,属6层8面中空石塔,无梯登临,基围32米,高20米。
【三饶文明塔】在饶平县三饶镇东南塔山上。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始建,1956年重修。7层青砖塔,高约18米,底层基围16米。
【文昌祠塔】在惠来惠城镇学井巷。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7层8面中空,高16.5米,基围9米。
【培风塔】俗称乌犁塔。在普宁洪阳镇乌犁村附近。清乾隆七年(1672)建,1959年重修。三合土夯筑,7层8面,高36米,基围31.2米,内旋形石阶120级,塔顶置葫芦。
【腾辉塔】在汕头市郊区下蓬镇鸥下村。清乾隆三年(1738)建。塔7层,高约21米,基围17米。民国7年(1918)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三)地震,塔尖震歪,塔身有几处裂痕。
【玉华塔】在惠来神泉镇南端。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贝灰夯筑实心,塔7层8面,高26.4米,基围25米。
【河婆塔】揭阳河婆镇北横江河旁。清嘉庆十年(1805)建。7层8面青砖塔,高28米,空心,内有石阶,最高层有塔廊。
【蛇塔】在饶平柘林镇海边礁石上。始建于清代。7层8面石塔,高5.5米,基围5米。底层有门,不能登临。
【龟塔】在饶平柘林镇海港小门水边,始建于清代。高12米,基围10.5米,7层8面,每层有狭小塔廊,可登至3层。
【龙门塔】在南澳深澳镇海面虎屿上。清道光十六年(1836)建。7层石塔,高20米,基围30.4米,有石阶,可登高。塔刹石葫芦及第7层已崩倒。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在汕头市郊区浦镇鸡笼山南麓。东经116°35 ′8.78″,北纬23°26′32.49″(1985年1月1日测量)。1986年6月22日建成。塔上部是直径5米空心地球模型,球心装有直径40厘米、长5米的不锈无缝钢管垂直地面。,夏至日正午可见管道日影直射地面。塔基是天坛式的两层圆形平台,四面可见“北”字变形,大理石贴面的钢筋混凝土方形柱捧托着地球模型。
牌坊

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
清末民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
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工程将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筑,同时实施沿街古井保护、路面和地下管网改造和公用设施配套。修复后的牌坊街,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及以甲第巷为代表的古民居群落,形成一个反映潮州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区。
(from:百度百科)
【跃禹门坊】在揭阳县炮台镇桃山村。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为当地举人谢天经建。3间4楼牌坊。1922年8月2日强台风毁坏最高一层。残高约7.5米,宽5米。
【登瀛五马坊】在揭阳渔湖镇京南村。明正德十四年(1519)为永乐京岗举人孙齐及正统岁贡生孙禹而建。
【宗山书院坊】在潮州市金石镇塔下村桑浦山麓。明正德十二年(1517)薛侃为其师王阳明而建。高6米、宽7米。
【忠节坊】在潮州市北门金山巷口。明嘉靖十六年(1537)为纪念马发抗元殉节而建。高5.02米,宽3.9米。
【碧湖洞天坊】在潮州市凤塘镇洪巷村中兴祠内天井。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两层石砖结构。
【黄冈四狮亭坊】在饶平黄冈镇中山路。明万历年间建。3开间石亭坊。
【世德流芳坊】在潮州市庵埠镇梅溪村洪氏家庙前。明代建筑,民国时期重修。
【深澳郑芝龙坊】在南澳深澳镇石亭街。明崇祯十六年(1643)朝廷为 表彰南澳镇副总兵郑芝龙剿寇拒夷军功而建。8柱3间5楼,高8米,宽10米。顶盖因地震断落,现存残坊。
【大场天褒节孝坊】在汕头市郊浦镇大场村。清乾隆八年(1743)为旌表节孝林文辑之妻郑氏所建。系三间四柱三楼石质结构。完好。
【百岁坊】在普宁里湖镇乌石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高6米,面宽4.88米。
【深澳节义坊】在南澳深澳镇东门外。清嘉庆六年(1801)为在台湾阵亡的南澳镇标左营兵丁廖国高之妻周氏而建。3开间,高4米,宽4米。现外侧2柱已倒。
【龙章宠锡坊】在潮州东凤镇东二乡景山居天井。建于清朝隆十四年(1749)。3间2楼4柱石碑坊。
【升平人瑞坊】在揭阳炮台镇桃山村。清乾隆十九年(1754)为旌表乡贤谢天宦享寿101岁而建。高8.5米,宽5米。
【东山牌坊】在潮阳棉城镇东山,有2处:一为引人入胜牌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3门4柱,宽6.米,高1.6米;一为万壑争流牌坊,清乾隆年间建,宽1.8米,高2.5米。
【新陇节孝坊】在澄海东里镇新陇居委会七巷口。清嘉庆十年(1805)为旌表监生陈肃之母林氏孝养翁姑而建。石结构,现完好。
台阁 楼亭
(more)
【凤凰台】在潮州市区东南韩江沙洲上。明隆庆二年(1568)建,几经修葺,民国初年改建为水泥结构,台3级,上奉古佛,下祀龙神,塔式台基上有四角方亭,单檐歇山顶,亭前悬匾正面书“中流砥柱”,反面书“凤凰时雨”。台基正面镌“洪水止此”。占地约30亩。
【深澳关帝庙戏台】在南澳深澳镇关帝庙大门前。明万历七年(1579)建。后经多次重修。三进沙土夯筑木顶棚结构,分前台、后台、侧厢。主台宽6.7米,深8.5米,后墙高5.2米,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瑞光台】在饶平黄冈镇瑞光书院内。始建明天启二年至六年(1622—1626),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1984年冬大修葺。系3层8角形亭阁式楼台,土木结构,高约18米,周长约50米,有回廊。
【文昌阁塔】又名奎光阁塔,在惠来惠城镇南郊。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塔,清顺治元年(1644)毁于火,乾隆二年(1737)在旧址建阁,高3层。阁旁有碑记。
【敕书楼】在澄海莲下镇许厝村。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为水师右都督许龙平海寇有功赐建。现存楼后许府及金银库残垣4间。
【郭氏楼】世称大楼。在揭西棉湖镇翰林府右侧。清康熙五十一(1712)始建。宽52米,深74米,仿宫廷式建筑,2厅堂1后楼,楼高14米,有房共99间。
【云香斋】又名魁星楼。在揭西五经富镇老寨肚村公路边。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2层楼房。
【外砂风台(灾)楼】在澄海外砂镇。民国11年(1922)8月2日海风潮袭击沿海,澄海新溪、外砂、受灾特重,乡民死难及毁屋无数,海外侨胞捐款赈济家乡、建风台楼4座,供乡民避风时居住。
【海角甘泉亭】在惠来神泉镇东。始建于宋,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建。8柱9脊歇山顶抚殿式亭,宽8.6米,深4.6米,廊深0.9米。亭为泉而建,在碑记。右柱有“抉取兮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漂平淡”独联,为神童苏福作。
【中山公园牌楼】在汕头市中山公园内。建于民国15年(1926),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牌楼高20米,3开间2重楼6大柱,顶盖出檐绿色琉璃瓦盖顶,檐下有斗拱和3道横枋与额面。牌额正面塑谭延书“中山公园”,牌额背面塑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汕头海关钟楼】在汕头市外马路2号。始建于民国8年(1919),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12米。二楼向海,楼面有大理石壁钟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