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范永敬
实习单位:《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 深一度
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星期,团结湖参考正好有个活动,很幸运报上了名,见到了蔡芳华先生,认识了团参的几位主笔。
正好,团参的编辑室就在我所在实习部门的楼上。8月份找了个时间,特意跑上16楼瞥了一眼。天很蓝,楼下的团结湖杨柳依依,只是团结湖不是中南海,天再好也看不见长安街。
但是在12楼,深一度,我看见了一个辽阔的新世界。
去北京实习之前,耿军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课堂的开始就对我们说,“实习是课堂的延伸、在实习的岗位上认识中国的国情”。
从基础采写到专题采写,再到即将前往实习岗位上的我们,耿军和张征两位老师一再叮嘱,想要在中国做好新闻,千万要了解中国的国情。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的新闻中心,去北京的实习,是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绝佳窗口。于我个人来说,北京像山顶,顶上可以眺望辽阔的新大陆,登高望远的心气和北漂的各位没有不同。
而我所在的媒体是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北青是北京共青团的机关报,“北京没有地方媒体”,而对于北青深度报道部门的深一度来说,视野更是放眼全国。“守望变革中国的纵深阅读。”是深一度的口号。
在报社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时刻保持对热点事件的关注,新闻就是最新发生的事情,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所以,在这个时代做记者的我们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在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
蔡芳华先生说,记者和评论员要具备能够很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的素质。作为深一度的主编,20多年的新闻从业者,宋总能够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他对于深一度选题尺度方面的操作,让我体会到媒体人心中的对有价值,有深度,能够反映变革中国新闻的考量。
在第一次选题会上,宋总就告诉我们选题要关注当天热点,着重挑选能引起情绪上共鸣的选题,百万和千万级别的传播都有情绪上的共鸣。
如何分辨选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足以进入深度报道的视野,这对于我们找选题来说,是一个挑战。
衡量新闻的激烈程度,编辑提出一个标准:是否有造成人员死亡?我在想,这种冰冷的理性是否是一种麻木,因为见证了太多,所以已经对死亡免疫。可能对于选题的冰冷不代表内心和文字的冰冷吧,我喜欢蔡老的话“评论员要用有温度的方式讲道理”,对于记者来说大概也应该用有温度的方式讲故事。
入职的第一篇稿——《“盲人”肖光庭败诉的3年:我为何成不了一名深圳人?》,来得比想象的要早。
在这个选题通过之前,我在报选题这件事上挣扎了好几天,提了好几个选题都在选题会上被毙了。被毙选题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选题才能适合深度,怎样的新闻才具备新闻价值。
选题通过之后,我也总结了能够通过的原因:
一是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去寻找有共鸣的故事”,宋总在选题会上不止一次的强调。户口这个词其实是能够引发共鸣的词汇,在当下的户籍管理制度,想要一个北上广深的户口还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谈到户口问题,很多人还是会关注。
二是作为弱势的盲人群体,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种状况下还能对体制表现出挣扎,难能可贵。
三是地方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的时候,对于一些少数群体的考虑不周,一旦制度成型后,凸显矛盾之时,这种制度上的困局就成了无解的困局,似乎没有部门能够处理。而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这是一篇对话,相对来说操作上比较简单,我很快就拿到了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但是重要的是要挖出人物背后的故事,我多次补采才挖出了一些动人的点。回过头再去看这篇稿子还是单薄了些,深度不够。但好歹也是自己的第一篇稿子,挺鼓舞士气。
做完这篇稿子后,我又报了一个互联网诈骗的题,七月中旬那段时间,整个部门报了很多关于诈骗的题目,宋总后来在选题会上感慨“怎么现在满世界都是骗子”。
这期间多家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被曝光跑路,之后再以房养老的骗局出现,骗局不断。从去年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到今年的李文星深陷传销的事件,诈骗的势头尚未遏制住。
去年徐玉玉案件曝光之后,福建安溪“诈骗之乡”的头衔被重新挖掘。在今年的李文星案件之后,天津静海地区的整个传销产业链也得以曝光。我不由得去反思,在当下的中国,为何会爆发如此多的诈骗案件,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法治不完善的进一步暴露,又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到位。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安溪和静海都被全国舆论包围,李文星事件后,天津政府终于狠下心来拔除了静海这一存在多年的毒瘤。只是辽阔的中国大陆上不止有静海,法治的完善、基层精神文明的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八月中旬后,我先后参与了多个医疗选题的报道。
我曾听着多位血液病儿童家属的哭诉,他们是带孩子去县城医院看病却了无结果的焦急,第一次听闻孩子病情后的手足无措,第一次在医院过年的冷清,扛着全家的负担,却要瞒着家里长辈的无奈。
没有经历过,不敢妄言懂得这样的经历。只是每次想起都会满眼热泪。采访完我才明白,孩子的一场重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全部;一场重病对于中国的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意味着倾家荡产乃至未来数十年的债务。
我敬佩那些愿意以倾家荡产的代价去北京看病的家庭,我亦理解放弃的家庭。把我放到那样的一个处境下,我没有那种倾家荡产的勇气。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个体悲剧。这种不完善在“孤儿药”选题的采访中更能直接地感受到。
我曾听到庞贝氏病的患者和我抱怨某些疗效较佳的药品尚未列入医保范围内。
我理解患病者的急切,但是我也深刻地了解时代不会蹦跳,医保的完善总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是感受着医疗保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的,大病保险从无到有,到如今医保异地结算的推行。我相信医保在能够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权益之后,会关注到这些少数群体的利益。
我敬佩在推动保障这些罕见病权益的人,历史的车轮也是需要个人的努力去推动的。
在深一度的三个月,我看到的是这个国家在转型期间的种种阵痛,我也看到了这些年来国家的进步。所以我对于今天社会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抱有期待,相信终有一天会解决。
跟着党和国家的步伐,随着“两个一百年”的边际时间在靠近,全面小康的目标会逐步实现,而各种制度上的问题解决也会稳步地推进。
我始终坚信,13亿人的中国梦不是一句空话,而作为个体来说,我希望我在见证中国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实的的同时,也在书写这个时代,这大概是我作为一个传媒学院学子的新闻理想。
联合发稿:
- 【深度对话】 “盲人”肖光庭败诉的3年:我为何成不了一名深圳人?
- 【深度人物】“完美受害者”林生斌:纵火案灰烬下的公益基金
- 【深度聚焦】乐视遭讨债人上门 喊贾跃亭"还钱"用坏5个喇叭
4、【深度报道】九寨沟7级强震中的“千古情”剧场
- 坠楼产妇马茸茸身上未解开的“死亡密码”| 深度人物
- 沉睡者:他们的敌人不是死亡,而是“活着” | 深度人物